着眼服务未来标准的新城规划理念与时空管控策略:以汉堡港口新城开发为例 | 约翰姆 · H. 福斯特 | 时代建筑2019年第4期
主题文章简介
在中国的国家级新区/新城建设中,更具有国家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战略意义的新区/新城案例是深圳经济特区与上海浦东新区,新设立的雄安新区及首都副中心的定位属于此列。当新区/新城的设立需要在更宏观维度面对区域空间结构性发展问题时,其发展指向就必须成为国家总体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并且成为国家城市发展综合探索的前沿基地,它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成为中国城市群发展中重要的引擎。今天,当我们面对更广维度的国家战略意义的城市群发展挑战时,国家级新区/新城的新引擎会是怎样的指向呢?本期我们邀请城市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吴志强、桂鹏、周咪咪等探讨了北京副中心作为国家级新区的地方基因如何延续的问题。邹兵以一种历史的视角,分析了深圳成立特区以来,一系列堪称中国城市化“深圳经验”的城市建设开创性实践;并探讨了进入大湾区时代,深圳将承担的更多的区域责任和历史使命。陆天赞从讨论全球城市区域和创新城市群落出发,探讨创新城市群落的基本特征,并提出创新城市群落发展的初步思路。裴钊回溯了19 世纪末到20 世纪末的百年里都城建设案例呈现的问题,并试图分析开放城市独特的社区实验项目的经验,指出这对于都城这种特殊的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沙永杰和纪雁分析了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有举足轻重地位的4个城区自21世纪以来的能级提升举措,提出了上海浦东陆家嘴在新时代实现能级大幅提升需要面对的问题。约翰姆·H.福斯特以汉堡港口新城开发为例探讨了着眼服务未来标准的新城规划理念与时空管控策略。邵勇、赖鸿展和张青玉分析了新加坡发展工业园区的新动力对中国传统工业港区转型升级的启示
着眼服务未来标准的新城规划理念与时空管控策略
以汉堡港口新城开发为例
New City Planning Concept and Spatial-Temporal Control Strategies Focused on Serving the Future Goals
Taking HafenCity in Hamburg as an Example
[德]约翰姆 · H. 福斯特 李建 Joachim H. FAUST, LI Jian
在线阅读
1 前言
德国的新城空间规划既不是单纯的自上而下的计划指导模式,也不仅是自下而上的多角色参与模式,其更关注于“对话性规划”过程,并最终在地方政府、区域管理机构和州、联邦政府之间达成共识,这一过程首先确保了新城建设在规划目标的制定、执行程序的裁决、分期建设的实施等一系列建造活动方面具有时空一致性。其次,空间规划除了包括传统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土地利用规划之外,还包含了城市基础设施、绿色交通、社会整合、生态保护、能源可持续利用等多维度内容,并聚焦于城市品质、人居环境、智慧技术应用等领域,体现了未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新思路。因此,德国新城规划的核心思想是将“规划时空管制”与“未来城市标准”相结合,政府通过规划目标制定、土地开发程序设定等手段来保障新城在时空维度变化过程中符合未来城市规划建设标准。
2 新城建设的时空双维分析
新城规划的环境塑造是物质、空间层次上的最终表现形式,而在空间规划中如何实现人、自然与城市的协同共生,既是规划愿景制定与高品质空间环境建成之间联系的重要途径,也体现了规划管控策略的时空双维艺术性。在德国建设指导规划中,目标设置意味着城市规划建设在时间维度上的实施框架已基本确定。在面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复杂目标体系下,新城建设的核心思想体现了为子孙后代负责、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促进人全面发展与交流的空间要求。
2.1 基于新城目标实施的制度保障策略
环境鉴定与环境报告制度、公共机构的公众参与是德国确保建设指导规划在空间落地的重要制度保障。
首先,基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一体化景观维护,德国在空间规划中始终坚持“网络城市”的规划思想,区别于传统的以行政管辖为边界的城镇体系规划思路,网络城市对于不同层级的城镇发展定位与功能拓展具有限制性条件,在明确建设用地边界条件下,对于城镇周边的开放空间资源保护尤为严格。同时,环境鉴定与环境报告编制也是综合性空间规划整合各类环境要素的重中之重。
其次,在空间规划实施层面,德国新城规划管理部门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非常强调公众参与,其参与主体既包括公共机构也涉及普通公众,对参与程序、各部门权利义务、后续的信息支撑等都有明确规定。这种公共参与方式确保了规划目标在制定之初的公众利益优先性与权威性,是权衡政治发展目标和政府决策工具的核心基础。
综上,德国新城空间规划的目标制定不但有时空双维的前瞻性与强制性特征,在规划程序上也不仅停留在对城市愿景蓝图的概念构思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分部目标、分项概念是以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来贯穿相互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规划决议的强制性执行手段是空间发展目标得以落实的关键举措。
2.2 基于新城经济推动的混合用地策略
德国的常规规划建设以功能分离为基础,此处与中国比较相似,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德国对功能混合有特殊的规划建设法规补充。在各类功能就近布置并实现法规所允许的混合可能性方面,德国规划部门对于“混合用地”功能结构的确定,首先是基于支撑项目的经济性考虑,并通过咨询、协议等多种附加工具进行用地结构功能的精准控制。当然,混合功能项目同样面临着时间方面的资本运作压力,这也就意味着功能混合必须要综合考虑投资方和土地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德国规划部门则是通过选择关注经济持续动力的投资人和建设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方,来实现市场与公共部门之间的利益平衡。
另外,为了实现新城建设的多样化居住工作环境,在规划之初非常强调“社会整合”这一概念,其核心思想即将社会结构不同因素、片段通过空间马赛克拼贴的手段,整合成一个有机协调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最终要实现的不仅仅是空间结果,其更加关注社会重组过程中的公平性与效率性之间的平衡。例如,在德国很多新城规划中(海德堡轻轨城、汉堡海港新城等),通过多种类型住宅混合将不同年龄、种族信仰、贫富阶层的居民聚集在一起,同时还在很多新建社区中插入老年住宅和青年公寓,通过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建设和促进社会和谐,并实现空间的多样化。
2.3 基于新城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策略
随着德国工业4.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制造业”使得城市生活变得更智能、更便捷,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与强度似乎变得越来越少。但德国新城规划却更加强调公共空间的品质营造,未来的公共空间不仅是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精神场所。除此之外,德国公共空间规划策略非常强调人性化尺度,在尺度宜人的街头广场、在林荫漫步的街道、在露天的开放草坪,都可以看到人们全天候的功能使用。同时,老建筑保护与更新作为公共空间营造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环境的新旧融合与建筑用途转换,同时还能为地区的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在公共空间规划建设过程中,德国新城规划强调步行体系的连续性和安全性,确保不同层级、规模的公共开放空间高可达性,通过突出场地的高识别性和可持续雨水管理,促进人、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3 临水欧洲新城典范——汉堡港口新城
3.1 目标导向:面向未来标准的可持续发展样本
德国汉堡港口新城通过可持续开发建设和高效的土地利用,设定了面向未来21世纪的城市规划标准。可持续发展的标准除了在交通、能源、建筑等方面加以执行,还包含了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此外,为了确保新城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在汉堡港口新城总体规划阶段,就开展了一系列专项研究,包括水环境评估、历史建筑价值评估、噪音评估、空气环境质量评估、动植物评估等,这些评估内容对于一个面向未来城市的标准制定,不仅具有空间规划指导性意义,同时也是可持续样本建设所必须遵循的重要法定依据。
德国汉堡港口新城总体规划图,2008年版
在汉堡新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除了构建快捷可达的公共交通系统,还进一步推行低排放交通方式,如要求所有地下停车场给30%的停车位加装电动充电设施。同时在新城内部,城市步行道和自行车网络非常发达,与仅有13 km长的街道相对应,在这里总共有23 km长的自行车道和35 km长的步行道,分别约为街道长度的1.76倍和2.69倍,成功的自行车租赁系统使得骑行与步行成为新城最为便捷的交通方式。近年来,港口新城对于停车位分配要求也重新进行了界定,废除了按照传统的居住单元来设定停车位的指标核定方法,转向以多种交通方式保障为导向的发展目标,要求开发商提供更可靠的、满足需求的,并能整合自行车、助力车、微型电动车等多种方式的汽车共享系统。
德国汉堡港口新城道路交通规划,2008年版
为了达到长期有效的防洪标准,新城规划之初就将住宅功能平面抬高,首层作为防洪地下停车场和商业,这样使得整个城市建设在一个高出海平面8 m~9 m的安全高地上。这种人为加高的防洪安全措施方法,有效地将绿地、林荫道、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要素置于较低洼区域,作为计划中的泄洪区,在风暴来临、洪水淹没时对于上层居住人的安全则毫无影响。另外,在港口新城规划设计目标框架内,所有滨水建筑必须要拥有开放式建筑结构和高标准的环保设计,建筑物的排列方式、方位以及门窗材料选择都要以有效降低噪音污染为出发点,并达到规划的控制水平范围内。
港口新城采用的防洪安全高地方案与措施,2008年版
另外,为了实现高标准的可持续建筑,促进建筑商的生态责任感,港口新城于2007年推出了金质生态标志,2012年建设项目是否符合生态标志这一标准,成为土地招标的重点考核内容。生态标志认证包含了对生态、经济、能源和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评估,评估认证主要基于以下五个范畴,第一,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对初级能源需求的降低程度要远低于法律规定的标准;第二,按照可持续标准使用公共产品和公共区域空间;第三,必须使用环保的建筑材料以及认证材料;第四,满足建筑室内环境的健康和舒适性;第五,以较低的维护费用和长周期材料,保证建筑全生命周期使用。上述标准在建筑项目完工并运营一段时间后才予以正式认证。
3.2 时空管控:确保实施建设的建成环境一致性
汉堡新城为了确保规划建设的时空连续性,在规划策略制定上强调在一个统一的城市设计框架下开展实施操作,并确保最初的8个分区在10~20年内通过分期建设实现建成环境的整体性与一致性。除此之外,汉堡新城为了确保整体公共开放空间连续性,在规划实施建设过程中将时间弹性与规划控制予以统筹,如在Lohsepark区先打造公园绿色核心和历史建筑更新,之后再进行住宅开发建设和企业入驻;在奥伯哈芬港区(Oberhafen)开展基于对话沟通式的开发规划,先寻找餐饮、展览等活动的运营商,之后再进行建筑物用途转换;而在巴肯港区(Baakenhafen)则采用了基础设施先行的策略,即该区入口位置最具标志性的巴肯港大桥先动工,之后再推进相关临水地块的住区建设。
另外,汉堡新城的时空管控策略除了突出具体区域和项目开发的一致性之外,还在土地使用、社会融合、文化包容等方面制定了更为长远并具有自我调整机制的发展策略,其保证了新城在空间不断生长拓展的同时形成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典范。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新城作为公共参与的触媒
在港口新城规划目标最初的制定过程中,非常强调首创精神和公众参与,对于家庭、运动员、音乐家、艺术家等文体活动爱好者来说,这里多元化的社会基础设施网络和虚拟论坛有效地调动了人民共同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港口新城规划建设不仅要实现各种设施和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还要保障各种社会交往要素的稳定结合,如在格拉斯布鲁克公园(Grasbrook park)的建造实施中,融入了儿童的创意想法,并且由政府、设计师、父母共同参与,将儿童的想法加以实现。在公众参与及合作规划方面,2009年成立的港口新城网络协会,除了积极组织各项社会活动与节日庆典,还通过线上线下的多种触媒手段,为新城居民的日常问题寻求合作式的解决方案。
适宜儿童玩耍的港口新城,2008年版
(2) 新城作为社会多元的居所
汉堡港口新城提供的住宅是非常多样化的,在小户型混合住宅中还包含不同价格的租用住宅和商品住宅,这种多样性对于满足不同职业阶层、年龄结构、家庭结构的人群需求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同时也起到了稳定房价的作用。居所规划理念之初都是基于家庭需求角度考虑,由于家庭结构及成员组成的差异性,对于住房需求就显示出不同选择倾向特征:如年轻夫妇家庭,非常看重能够在孩子托管或上学地点与就业地点之间找到灵活有效的空间平衡点;而老龄夫妇家庭则在儿女搬出后,会选择港口新城作为生活的一个新开始。
(3) 新城作为文化汇集的舞台
港口新城在新区开发过程中,将与文化艺术相关的土地使用规划方法为其引领时代潮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大型文化设施,如易北河音乐厅(Elbphilharmonie)和汉堡国际航海博物馆(Internationales Maritimes Museum Hamburg)之外,还有很多新的历史文化展示场所,如奥博哈芬港区南岸成为一个全新的文化创意区。随着文化艺术潮流的拓展,汉堡文化基金会以及一些非官方的艺术合作组织还通过发起多个艺术项目来推进文化活动汇集。如今,港口新城已成为欧洲乃至全球最受欢迎的艺术活动举办地之一,博物馆仲夏夜、汉堡夏季建筑艺术节、港湾艺术节、易北音乐节等大型活动不但将新城推向世界舞台,也为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4 结语
从时空双维的角度来看,新城的可持续性发展表现为一个动态调整并不断与规划目标适应的过程,在土地上所呈现的除了物理空间的持续性变化之外,也涉及与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同发展。这也意味着一个优秀的、高品质的新城首先不能完全依托房地产开发,各个项目也不能仅仅由于满足经济效益的需要而快速推进城市建设,它应当是将土地规划方案制定与实施质量控制紧密结合,并以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检验标准。除此之外,通过创造混合区域的高品质配套设施供给还能进一步增强混合项目的吸引力,并保障了混合用地功能结构在新城建设长周期框架内的逐步形成。
在关注新城物理空间规划的同时,还必须要强调社会公平发展的思想,并使得居住于此的人们在文化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诸多方面实现全面发展。新城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倡导多样化建筑风格设计方案的开发理念,通过提供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家庭结构、职业构成、收入水平等多样化人群需求的服务配套设施,吸引人们选择在新城工作与生活。以社会公平发展作为新城规划公共领域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要让不同的生活条件与方式的人们能够和谐共处,并使得彼此在很多方面形成默契的社会关联。
最后,在新城开发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应以包容的态度引导新城文化设施建设,并努力形成社会融洽相处的发展氛围与交流机制。事实上,新城规划建设不仅要提供完善的文化配套设施,更需要将文化的公共参与性融入到市民未来的生活意识中去,用创新的态度来激发文化场所的公共交流性,从而真正实现未来城市生活的共知、共创、共享。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图片来源:汉堡港口新城项目介绍(第八版))
参考文献:
[1] HafenCity Hamburg GmbH.汉堡港口新城项目介绍(第八版)[R].Hamburg, 2007.
[2] HafenCity Hamburg GmbH.Hamburg HafenCity Projects:Insight Into Current Developments(12th Edition) [EB/OL].[2009-10-03].http: //www.Hafencity.com.
[3] Grossmann I.Perspectives for Hamburg as a Port City in the Context of a Changing Global Environment[J].Geoforum, 2008(39):2062-2072.
[4] Lipple D.The City and Port of Hamburg[M] //Kreukels T,Wever E, ed.North Sea Ports in Transition: Changing Tides, Assen: Van Gorcum,1998.
[5] 张漆,金山.城市更新中的规划创新——汉堡港口新城规划编制与项目建设的衔接与互动[J].城市研究,2016(08): 86-90.
[6]陈挚.城市更新中的生态策略——以汉堡港口新城为例[J].规划师,2013(Z1): 62-65.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19年第4期 新引擎:引领城市群发展的国家级新区与新城,[德]约翰姆 · H. 福斯特、李建《着眼服务未来标准的新城规划理念与时空管控策略:以汉堡港口新城开发为例》,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HPP国际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HPP International Planungsgesellschaft mbH)
作者简介:约翰姆·H. 福斯特,男, HPP国际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裁/高级合伙人;李建,男,亨派建筑设计咨询(上海) 有限公司(HPP International Architektur Consult Ltd. Shanghai),联合合伙人/规划总监
[1] 吴志强、桂鹏、周咪咪、李欣、郭子渊、袁飞、刘琦. 作为国家级新区的地方基因延续探讨: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 [J]. 时代建筑,2019(4):6-11.
[2] 邹兵. 从特区到大湾区:深圳对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贡献与未来责任 [J]. 时代建筑,2019(4):12-17.
[3] 陆天赞. 创新城市群落视角下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J]. 时代建筑,2019(4):18-23.
[4] 裴钊. 开放的都城 [J]. 时代建筑,2019(4):24-27.
[5] 沙永杰、纪雁. 上海浦东陆家嘴的国际对标城区21世纪以来的能级提升举措 [J]. 时代建筑,2019(4):28-36.
[6] [德]约翰姆 · H. 福斯特、李建.着眼服务未来标准的新城规划理念与时空管控策略:以汉堡港口新城开发为例 [J]. 时代建筑,2019(4):37-39.
[7] 邵勇、赖鸿展、张青玉.新加坡发展工业园区的新动力对中国传统工业港区转型升级的启示:在深圳自贸区赤湾片区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的实践 [J]. 时代建筑,2019(4):40-45.
===================================
本期杂志责任编辑:戴春,王秋婷
如有任何有关此期主题的建议、问题或讨论等,
欢迎发送邮件至ta_weixin@163.com
标题请写明前缀【新引擎:引领城市群发展的国家级新区与新城】
谢谢!
===================================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中国命题 · 世界眼光
学术性 · 专业性
时代性 · 前瞻性 · 批判性
《时代建筑》杂志电子版二维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订购《时代建筑》杂志
感谢关注《时代建筑》微信平台
微信平台:timearchi(微信号),时代建筑(公众号)
新浪微博:@时代建筑杂志
内容策划:戴春
官方网站:http://timearchi.tongji.edu.cn
电话:(021)65793325、(021)65038903
邮箱:timearchi@163.com